後疫情時代,室內口罩令解禁,台北市環保局率全國之先,今推出「室內空氣品質認證場所推動計畫」,鼓勵公私場域主動式防疫,加強通風換氣、裝設空氣殺菌設備,經查驗通過給予金級或銀級認證的標示,不只降低民眾感染疾病風險,也能作為其選擇場所的參考依據。
環保局長吳盛忠指出,空氣中物質的粒徑大小不同,過去大多使用空氣清淨機、空調系統等過濾器材,以改善室內空品,但濾網無法完全攔截粒徑太小的細菌、病毒;透過導入UV-C(短波紫外線)、靜電、電漿、活性碳、單寧酸、石墨烯等具有空氣淨化技術的設備,才能有效處理這類汙染物。
吳盛忠認為,全民防疫思維應從「被動防疫」的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,轉換成環境空間防護的「主動防疫」,減少細菌、病毒等汙染物進入受體。
環保局今天公告「室內空氣品質認證場所推動計畫」,場所認證是以場所是否加強通風換氣或採行可有效殺菌之防制設備(措施),並參採國內外相關標準與指引訂定二氧化碳及細菌濃度之審查標準,分為金、銀級2種認證。
金級認證標準是二氧化碳濃度值800ppm以下、細菌濃度值500CFU/m³以下,銀級則是1000ppm以下、800CFU/m³以下。「場所認證」有效期限2年,若額外設有室內空品自動監測設施,得以延長為3年,環保局會定期追蹤查核已認證場所,為民眾呼吸健康把關。
北市人流較大、民眾常脫口罩等風險較高之處,包含市府列管百貨公司美食街、社會福利機構、運動健身場所,以及尚未列管的一般護理之家共86處。環保局將優先輔導這4類場所,協助其取得認證,也會提供室內空品巡檢資源,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組成輔導團隊,免費到場問題診斷,評估場所類型特性,給予對應改善建議。
有意申請認證的公、私立場所,需檢具符合計畫規定的申請文件,如採用有效室內空氣汙染防制設施的證明等,環保局派員到場檢測二氧化碳及細菌濃度,符合標準即授予場所認證、提供認證標示張貼在場所明顯處。
環保局呼籲,各公共場所應落實室內空氣品質管理,也鼓勵公、私場所踴躍響應室內空氣品質場所認證,提升企業品牌形象之外,也可營造場所優質室內空氣品質,達到主動防疫、保障民眾呼吸健康的成效。
![]() |
![]() |
保局派員到場檢測室內空氣品質二氧化碳檢測、細菌濃度(如圖),符合標準即授予室內空氣品質金級或銀級認證,並提供認證標示張貼在場所明顯處。圖/台北市環保局提供